台灣企業面對經營環境的急速變化和不穩定的市場需求,中小企業管理者常感到改革疲勞、內部效率低下。缺工議題在產官學界喊了10年,此時,企業需要的不是複雜的理論,而是來自本土的實戰案例和可立即應用的解決方案。(本文節錄自《精實法則》一書,作者:江守智,創意市集出版,以下為摘文。)
缺工議題在產官學界喊了10年,時間之長、力道之弱、哀怨之深,讓我想到有些老人家總是愛上醫院門診喊痛,但自己卻也不願意做出什麼改變。喊聲震天卻還是擺爛每一天,你沒聽錯,這是我看到許多企業經營層或高階主管的現況。
對內,看著公司內部流程、現場作業中顯而易見的浪費卻無動於衷,但對外,雖然還不至於像明朝崇禎皇帝這樣在煤山說著「諸臣誤朕也」,但卻嚷嚷著都是大環境的錯,儼然自己是西楚霸王項羽一樣「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019 年時就對中美貿易關稅戰哀哀叫,2020 年一切都是新冠肺炎的錯,2021 年痛恨航運業抬高運費的效應,到2022 年就說是俄烏戰爭的影響。
抱怨缺工常見的3種問題
缺工第一步:只會哀哀叫卻不知道從何做起
台灣人口老化就是條不歸路,不能改變的就叫環境條件,畢竟你覺得痛苦,你的競爭對手也一樣害怕。可是哀哀叫只能抒發情緒,建議打起精神、睜開眼睛先看看自己家的實際情況吧!
流程系統端的疊床架屋,人員總是花時間把文件修修改改,專案進度就等待長官指示。製造現場的品質檢驗、重修或是大量半成品庫存的出現,也是人員需要花時間、資源卻提早做好所造成的浪費。
缺工第二步:覺得自動化是條路,準備花錢幹下去
我自己曾經多次體重破百公斤又再瘦下來,自己最大的體悟是人在混亂無助時會把希望寄託在「單次行動」上,例如吃減肥藥、巫婆湯、特定飲食法,然後三天就要見效、一週就要驚艷。
如果說要我每天快走6 公里、控制總熱量、多喝水、充足睡眠就好,但需要三個月後才容易看得到效果,很容易就會覺得氣餒。
這其實跟缺工議題也很像,既然覺得有這麼多要注意、心煩、討論或決策的事項,就不免把希望寄託在單次行動上—「自動化」。
既然大家都說企業管理就是管理人的問題,但千人千面難以成事,乾脆劍走偏鋒就直接想透過系統流程與生產製造端的自動化,徹底解決人員問題。
貿然導入自動化,也只是模仿現在的動作而已。你的浪費、無效率甚至會隨著自動化而大量釋出,造成資本支出增加,浪費也跟著增加,這絕不會是我們樂見的事情。方法無他,先從自身檢討流程改善做起吧!
缺工第三步:躺平等政府開放外勞,嗷嗷待哺當巨嬰
「達克效應」談論的是在面對學習一個新領域時,新手期會過度自信攀上愚昧山丘,隨著逐漸上手的過程反而會讓你感覺跌落至崩潰谷底,持續不懈才能從谷底攀升變成專家而且變得謙虛。
缺工第一二步其實就是攀上愚昧山丘的過程,然後因為自動化專案失敗跌落崩潰谷底。關鍵就在於你會持續不懈嗎?檢討為何失敗犯錯,給自己再一次挑戰的勇氣?或是因為公司短期營運績效考量而放棄?
然而對於許多台灣企業來說「現在放棄的話,比賽反而不會結束」因為還有更巨嬰的作法就是要政府負責!
老實說,企業本來就處在競爭環境中,如果面對問題都需要政府來協助甚至公親變事主還要負責,那乾脆你家接不到訂單時,乾脆政府比照基本工資,核發基本訂單數量給你算了?
(延伸閱讀│職場工作者的3個層次:你具有「經營」的特質嗎?)
上述三部曲還不僅是一次性動作,對有些企業來說變成是循環了—唉完就勵志革新,但失敗後就等政府搶救,如果不救那我就再唉唉叫的無限循環。
面對缺工問題,先自問3句話
「顧問,你知道現在人很難請,我們也希望能夠提升產能,但就真的沒有辦法」在新北某工業區裡,製造主管正抱怨著。
各位會覺得聽起來很耳熟嗎?這樣的說法有什麼問題呢?就我來看,至少有3個問題或前提假設待驗證:
人很難請,是不願意來還是留不住?
前者的問題可能是單純薪酬福利差或企業前景不佳,但如果是離職率高、待不住,那該關切的是工作環境、作業內容(技術難度、危險性、疲勞度等)是否對於同仁們造成很大的壓力?
真的沒辦法,是設備瓶頸還是人員瓶頸?
設備瓶頸就算加再多人也無濟於事,該檢討的是機台速度、故障工時、換線時間或品質異常等原因。人員瓶頸,則是要探討多人作業的工作分配情況,或是單人作業內容改善。最怕就是自己作業內容都不用被檢討,只想要把人找進來就完事的僥倖心態。
提升產能,就只有花錢這招嗎?
人員真的都沒有浪費嗎?閒置工時、無意義的作業或會議、預作庫存這些都有努力過了嗎?設備的產能在安全與品質的前提下,已經到達極限值了嗎?設備的故障都解決了嗎?換線換模時間也都縮到不能再縮了嗎?
如果每一次我們都覺得要動腦子做改善是緩不濟急的事,或許哪一天遇到更大問題時,換經營層或管理者也是很合理的邏輯呢!
這種話,其實管理者不一定愛聽,反正跟同業們一起抱怨台積電付三倍薪搶人,大家抱團取暖比較舒壓,但講再多也無濟於事。
作為外部顧問的我,能做的就是告誡並刺激大家思考當我們喊缺人之前──「我們真的已經盡全力改善了嗎?」當大家都在喊缺工的時候時,你對於內部無附加價值作業的重視程度又有多少呢?如果總是看著外面人怎麼都進不來,怎麼不先看裡面人員的工作安排是否合理呢?
解決缺工問題,3個關鍵策略
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看著大家在喊缺工,結果進到公司裡發現人員做著沒意義花苦力的工作。例如像是食品業的輸送帶清潔作業、殘料的處理工作等。面對這些無附加價值的作業,我分成三個層次來做檢討。
上策:能不能不要做
例如輸送帶的清潔,一定需要人員將設備停機後進行刮除嗎?要刮除是因為來自於長時間運作的沉積,如果能夠安裝固定式毛刷,並隨著輸送帶運作持續清潔,是否可以拿掉這個刮除作業呢?
中策:要做,但是作法改變,使其簡單好做
材料廢棄前需要人員挖取、換盤、烤製,透過溫度降低廢棄物中的成分活性,一定只能用溫度嗎?有沒有可能用化學藥劑?或是直接轉交其他處理廠商活用?
下策:作法不變,但至少要有明確作業標準
如果這工作一定要存在,也無法改變其作法,那至少要訂清楚作業方式、人員效率。例如處理100 公斤殘料就是要花一個人1小時來做,那麼今天如果要處理200 公斤,要嘛一個人做兩小時,不然就是兩個人做1 小時。沒有標準的話,工時就無法明定,而工時無法掌握,怎麼解決缺工的問題呢?
這篇產業觀察不是想開地圖炮臭所有企業,也不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站在「台灣企業好,台灣才會好」的期望下,想提醒所有企業經營者、高階主管們好好正視營運管理的效率優化,就像是以色列這樣水資源匱乏的國家,才會重視農業上滴灌技術的發展、自來水供應上的超低損耗。
自己的改變就是正視問題的開端
我也看到許多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甚至大聲疾呼的企業領導人,像是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同時也是永進機械總經理的陳伯佳都是鴨子划水默默做,甚至也帶領同業一起做的績優典範。
缺工問題不是只有你會遇到,但努力改善就只有你能做到!一起加油吧!
(延伸閱讀│張忠謀建立的「台積電企業文化」:資深工程師都懂的核心精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