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原地踏步?以前成績很好現在卻滿江紅?親子專家:念書念得好的3大祕訣,不想去補習也沒關係!

父母在提高孩子的學習熱情之前,觀察一下現在孩子的學習熱忱吧!以下是朴民根青少年心理諮詢師提出的「學習熱忱指數測驗」。

以前成績很好,怎麼現在成績滿江紅? 

敏熙同學的母親向我詢問,她的女兒在小學時期的成績都很優秀,是個乖孩子,自從進入國中後,成績開始一落千丈,是不是因為交到壞朋友的關係? 

「敏熙現在才國二,昨天也沒去學校無端缺席,學校愛去不去的,別提滿江紅的成績了,她似乎是跟不良學生混在一起。念小學時功課還不錯,而且還是超聽話的模範生,實在搞不懂為什麼她會突然變成這樣?」 

事實上敏熙並不是「突然」變成這樣子的,或許從小時候開始,歷經長久強迫式教育下,最終進入國中發洩她的壓力吧?沒能察覺到孩子變化的母親,此時一直對她嘮叨,反而更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依孩子的學習熱忱 說出適合的話語 

「學校作業寫了嗎?」 

「早上連一題數學題目都沒做,你到底在幹麻?」 

「你平日一直玩就算了,週六還要出去跟朋友見面嗎?」

你很常隨口嘮叨這些吧?這些話會讓孩子意志消沉,嚴重的話還會讓他做出說謊等行為來應對你,導致種種惡性循環,更別說主動念書了,這樣做反而會讓他想逃離這個家裡。父母在提高孩子的學習熱情之前,觀察一下現在孩子的學習熱忱吧!以下是朴民根青少年心理諮詢師提出的「學習熱忱指數測驗」。 

各個項目中的回答「是的」為五分,「一般」為三分,「根本不是」為一分,如果難以判別是屬於哪個回答,可以勾選各階段的中間分數兩分跟四分, 

問卷由孩子作答,將各項分數加總確認結果吧! 

 

孩子的學習熱忱指數測驗

孩子的學習熱忱在哪個程度?請協助孩子按照他平時想的那樣來勾選。 


孩子的學習熱忱測驗表 表格請由孩子作答 

★結果
 
● 未滿50分: 學習熱忱低。

● 50∼60分:學習熱忱普通。 

● 超過60分: 學習熱忱高。 

測驗出來後,再接續測驗自家讀書環境的表格,可以大略知道孩子的學習熱忱指數、家中環境是否適合孩子讀書。

我也會介紹如何打造適合孩子讀書的環境、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熱忱,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各位父母能正確地找出孩子整體的學習狀況。 (了解更多請點擊:替孩子打造適合的讀書環境)

 

父母這樣做,提升孩子學習熱忱 

父母若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熱忱,必須徹底了解最重要的是「父母的信賴」與「可以提高專注力的環境」。從孩子下定決心要念書起,「你為什麼不能乖乖地坐在書桌前?」要是開始這樣念他,在他還沒踏出第一步前,就會迷失念書的方向。 

若是在客廳裡把電視開的很大聲,或是書房裡放置很多雜亂的東西,也會使孩子的專注力逐漸下降。即便是晚點才起步,若想慢慢地養成好的念書習慣,煩請各位秉持著對孩子的關愛,守護他且替他打造適當的讀書環境吧! 


1. 每天至少持續念書三十分鐘! 

依據赫爾曼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人類只要學習後過了一個小時,就會忘掉學習內容的五十%,所以學習熱忱哪怕只有一點點,每天都要持續念才會提升,這時父母最好每天都提出能讓孩子感興趣,或是讓他愉快學習的挑戰課題。在學習心理學層面上也是如此,這方法是每天都讓大腦運轉,就能使學習力達到最佳成效。除此之外,也可以參照前面教的方法,替孩子在家中創造適合念書的環境吧! 


2.這個周末一起去體驗學習吧! 

近年來孩子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夢想」,既然沒有夢想當然也沒有目標,也就沒辦法找出念書的意義與價值。利用下課或周末時間,陪同小孩一起進行可以尋找夢想或培養夢想的體驗學習,抑或是未來志願學習吧!請好好觀察孩子有興趣的活動,並且多多鼓勵孩子參加。 


3.下課後補習很累的話,以後不去也沒關係! 

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下課後還會將他們送到補習班,不僅複習已經學過的科目,還能預習學校還沒教的課程。但是這麼認真學習,為什麼孩子的成績還是原地踏步呢?這正是因為在缺乏賦予動機的情況下,試圖讓孩子勉強學習,反而降低了他們的學習熱忱。 

念書念得好的祕訣,其實不在於學習時間的多寡,而是他們的學習慾望是否有被刺激,建議試著讓孩子自己制定讀書計劃並且達成它。父母要做的就是協助讓孩子順利達成計劃,可以按照不同科別,各建立不同的目標值。 

 

P o i n t父母的教養魔法 

過度的強求孩子念書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先清楚孩子的學習熱忱後,再更換適合孩子的家中環境,並且協助他制定自己主動念書的計劃吧! 

 

摘自 崔璨薰《父母都該學會的聰明嘮叨術》/ 橙實文化


親子溝通專家 崔璨薰

長期下來解決了許多父母苦惱的親子關係、教育問題,他發現大多數父母很常因為說錯話,導致孩子的主動學習力下降,甚至對念書產生敵對意識。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from Pexels

數位編輯: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未來親子六星會員超回饋 立即加入

延伸閱讀